47文章318面粉4评论
    • 评论:那时候的男人喜欢留小胡子,女人真健康真好看

    • 评论:有些评论是根本不需要理会的,不过是排泄恶意,以秀智商——实质上也不过是草履虫的智商。

      我想说的是,这篇稿子挑战了媒体的一些律条和迷思,所以注定会引起反弹。其中一条就是(假装)客观,隐藏作者。这种基于科学的“客观”,运用于社会现实中,往往背后隐藏着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隐藏在数字、叙事逻辑、引语当中,无论《纽约时报》,还是《财新》,都是如此。读者误以为是客观,或者是因为没有能力看出,或者是认同其价值观。受这种“新闻观”(及“科学观”)的影响,主观感受出现在文中,就变成十恶不赦。

      但是在一个“人”的世界,不是只有物质和数字是事实,体验和感受本身也是事实。去描写内在感受,就是在呈现真实。主动暴露身份,以第一人称,就是在突破故作的“客观”,打破人们对“真实”的僵化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评论说,这篇文章比很多文章更让ta们接近现场。

      回到灾难报道,我一直觉得,只有年轻作者才会像本文这样写,因为ta没有落入某些模式,也没有预料到可能存在的攻击。可怕的地方也在于此,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可能也很自然),对灾难的表达变得异常单一,同情,悲伤,苦难,营救。超乎此,就会被道德绑架。但是在面对/经历灾难时,人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同情悲伤的同时,同样有可能兴奋,荒谬,麻木。表达这些,居然很需要勇气。长此以往,难道读者要满足于单一的情感模式和叙事方式?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就两条:写得好不好,是不是真的。这篇文章当然写得好,而且是真的。

      不希望所有读者都能理解这些,但是希望李鱼能写出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