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文章142面粉0评论
    • 张悦然:承载在个体身上的历史,并不比集体、国家的历史要微小

      张悦然时隔十年出版长篇小说新作《茧》,她已经不再介意把自己归入“80后”作家,她通过对话父辈和历史,探寻80后的历史坐标和精神成长。称自己已经进入写作新的阶段,变得更加开阔和从容。

    • 郝景芳:我不代表中国科幻,我一直是科幻圈的边缘人物

      一说起中国的科幻小说,我们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刘慈欣。而如今,或许这个行当下或许又多了一个会被读者和媒体追捧的名字——郝景芳。郝景芳写科幻小说已经写了不少年头,但是因为入围“雨果奖”才集中进入到了公众视野,但是郝景芳自己却说“我从不代表中国科幻,一直是科幻圈的边缘人物。”

    • 《牡丹亭》穿越400年历久弥新的秘密何在?

      《牡丹亭》不仅成为文学经典,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仍在不断地在世界各地上演,昆曲爱好者学的第一支曲子也必定是《牡丹亭》。

    • 阿城:我不是职业作家,而是“专业”作家

      “什么东西哪一个专业吸引我了,我就会去追随它,多长时间我也不管,这就是因为自学形成的性格,你对这个感兴趣了你就追这个,你对那个感兴趣就追那个”,阿城日前在一次讲座上这样描述自己的写作。

    • 便利店员获第155届芥川奖 将“便利人生”写进小说

      日本两大文学奖项,第155届芥川奖和直木奖日前公布了获奖作品,两位获奖者一位是从学生时代就在便利店工作的中年女性,一位是喜欢种菜的60岁大叔,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普通人,也都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 李继宏新译本《傲慢与偏见》再引争议 经典重译是时代需要还是商业炒作?

      “在我之前,是没有所谓的优秀译本的。”《追风筝的人》译者李继宏近日携新译本《傲慢与偏见》与读者见面时如是说。但很快,他的译本就遭到了质疑。界面文化采访业内各方看法,探讨到底什么样的译本才是好译本。

    • 在契诃夫的去世纪念日,让我们怀念他的译者汝龙

      在中国,外国经典作家的名字常常与一位最为传神地再现其精髓的翻译家联系在一起。提起莎士比亚,便会想起朱生豪;提起巴尔扎克,会想起傅雷;提起托尔斯泰,会想起草婴。而对于契诃夫来说,这位中国的翻译家便是汝龙

    • 李银河:单身是自由选择的权利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终身未婚,她没有爱情宁愿选择单身,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剩女”、“逼婚”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周末的一场沙龙上,性学专家李银河认为,女性权利的争取,不仅仅在于婚姻与爱情的独立自由,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 作家方方致信广东高院:对于不正之风,我们的批评权在哪里?

      继批评诗人柳忠秧为了获得鲁迅文学奖到处“跑奖”之后,湖北作协主席方方昨日又发表致广东高级人民法院龚稼立院长的公开信,问询“批评的界限在哪里?”,内附公开信全文。

    • 北岛归来:“作为诗人,我永远在迷路”

      演讲时,他好几次为自己的口吃道歉。四年前的一场中风几乎夺去了他的语言能力,他重新从看图识字学起,整整三年他无法写作。

    • 阿摩司·奥兹获21大学生国际文学奖:阅读小说让我们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我们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疯狂,那么危险,那么荒谬。我们并不是那么独特。这就是小说可以给予我们的最大安慰。”22日奥兹来北京领奖,并发表演说谈文学的魅力。

    • 【专访】德国汉学家顾彬:莫言早期是很好的小说家 余华他完了

      “莫言到了90年代就变了,我为什么还要喜欢他的作品?余秀华的诗不错,我对女作家比较宽容,她们的路不简单。我老感觉中国男作家根本不了解女人。”

    • 乐黛云忆民国高考,今天能学民国不拘一格的招生方式吗?

      乐黛云曾亲历民国高考,阅卷老师沈从文的一封信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民国高考招生能给今天以怎样的启示,试卷改革、自主招生能解决今日的高考弊端吗,还是会带来更大的弊端?

    • 陈平原:我对未来的人文学很担忧

      日本下令国立大学逐步取消人文和社会学科,这让陈平原十分担忧。而面对国内仰赖天时而兴的国学热、儒学热,他认为人文学者应有“不揣摩上意”的选择权。

    • 曹文轩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

      该奖项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与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